少年鲁肃豪气万丈,如何结识周瑜的,为啥决

周瑜公元年出生在扬州庐江郡舒县,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庐江县的氏族家庭。

他的父亲周异时任洛阳令。根据历史记载,周瑜是个长得高高大大的美男子,很有才华。

周瑜还是个文武双全的美男子,这个评价我们是从周瑜的对手那知道的。刘备曾经评价周瑜文武韬略、万人之英、气量广大。

鲁肃比周瑜大三岁是徐州临淮郡东城人,就是今天安徽省定远县。鲁肃出生之前,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用我们过去的话讲,这叫遗腹子。

他和母亲、祖母共同生活,一家三口人。从出身来说,鲁肃虽然家庭中非常富有。但因为祖辈一直无人处世为官,所以鲁家并不属于世作阶层。只是那种在地方上有些势力的土豪。

从相貌来讲跟周瑜不一样,周瑜是美男子,鲁肃是不折不扣的肌肉男,对于肌肉男来说到底算不算美?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鲁肃是他们全家唯一的男孩。这就造成了鲁肃的早熟。

那出身、相貌、素养、性格截然相反,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怎么就会成为工作生活上的好朋友呢?

关于两个人相识,还有个蛮有意思的故事。话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之时,鲁肃大量出卖土地,施舍钱财。以救济穷困、结交贤者,为此深受乡民拥戴。

此时恰逢任扬州庐江郡居巢长的周瑜,得知鲁肃他们家有钱,便带了好几百人来到鲁肃的家里拜访,请鲁肃资助一些粮食。

毫无疑问周瑜此举做得不地道,嘴声说是请资助一些粮食,其实就是凭借着自己手里有权有枪有几百号人。就是明抢来了,这资助就没有将来要再还的意思。

现在我们常说的蹭流量,那个时候的周瑜,其实就是来蹭资源的。当时周瑜的做法其实就是那个时候的社会常态。

面对着周瑜这种赤裸裸的讹诈,鲁肃怎么应对,当时鲁肃家里有两个圆形大粮仓,每仓装有户米。

那就好几十万斤了,可见家里真是有粮食。周瑜刚说出借粮之意,鲁肃毫不犹豫,立即手指其中一仓:这仓送你了。

周瑜一看,这哥们够仗义,你这个朋友,我周瑜交定了。就这样慷慨解囊的鲁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周瑜。

周瑜由此与鲁肃建立了牢不可破的朋友关系。通过这段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鲁肃为人大方,对于周瑜的所谓求助那是倾囊相助。

此举看似吃亏,但从最终的结果分析来看,正是因为鲁肃乐善好施,对朋友好,非常讲义气,才征服了文武双全的美男子周瑜。

还好自己找到了人生的引路人。所以我们遇到大事,仁厚、老实、不计较,很可能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郑板桥笔下的吃亏是福,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鲁肃以国士之礼对待周瑜,周瑜当然也会以国士之礼对待鲁肃。

公元年称了天子的袁术,很快成为众矢之的。接连遭到孙策、吕布、曹操三方的打击。

屋漏偏逢连夜雨,袁术由于这一年冬天碰上大旱灾与大饥荒。实力严重受损,江淮之间处处可见人吃人的惨剧。

为了鼓舞士气,袁术闻得鲁肃之名,就想请他出任东城长。鲁肃早就知道这袁术不足以成就大事。

就想要带领全家族百余人尽早离开袁术的管辖。但是天下之大,哪里才是自己未来的乐土呢?

鲁肃想到了周瑜,于是带领全家族百余人南迁到了居巢,投奔周瑜。周瑜的热情接待,透过周瑜对待鲁肃的态度。我们也可以证明,当初的鲁肃的确没有看错人。

只可惜当时周瑜和鲁肃一起投奔孙策的时候。孙策只看到了自己的发小周瑜,并没有发现周瑜身边的鲁肃原来也是个人才。于是就一直没能重用鲁肃。

鲁肃知道孙策并不欣赏自己,所给的那套宅院,完全是看在周瑜的面子上。恰好鲁肃的祖母因病去世,鲁肃便借口要回东城老家办理丧事,离开了孙策。

此时的鲁肃知道,朋友的朋友未必是自己的朋友。在东吴政权这里,普通土豪出身的自己没办法跟名门望族出身的周瑜相匹配。

就在周瑜在江东屡立奇功,地位越来越稳固之时,鲁肃接到了好朋友刘晔的来信,刘晔在信中告诉他,现在天下大乱,豪杰并起。

有一个叫郑宝的手下有上万人,他所控制着的地盘也很肥沃。庐江咱们家那边好多人都投奔他了,你还不也去?我觉得你也该去投奔他了。

鲁肃安葬完祖母,当即整顿行装,这就要投奔这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郑宝了。正巧不想把鲁肃放走的周瑜早已经提前把鲁肃的妈妈接到了吴郡。

鲁肃不能自己一个人去投奔,总得接着母亲跟自己一起走,没办法他只能去见周瑜。周瑜没有因为自己的飞黄腾达而冷落好友。

他劝阻鲁肃:现在东吴的孙权是特别好的一个人,礼贤下士、广纳奇才异才。

他又以当时流传了很久的预言家的预言说:将来承运代替刘氏的大汉王朝,必将兴起于东南。

此时这个东南是谁?一定是孙权。你为什么还要计较过去他哥哥对你不好呢,咱们要看到孙权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潜力。

这也就是周瑜在收留引荐鲁肃之外,给鲁肃人生的第二次指引:抓住未来发展的关键,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成败。

对于周瑜的见识,鲁肃素来都是佩服的。既然好朋友希望自己能够留下共同辅助孙权,那我就再给他们孙家一个机会,也给自己一个机会。

于是鲁肃打消了北上的念头,周瑜马上向孙权推荐鲁肃,言明这个人是一个适合当前需要的才能的人士。

孙权一听,周瑜如此恳切,那就召见一下吧。孙权见到鲁肃,俩人相谈甚欢,马上大宴宾客,与鲁肃接风。

大宴完毕之后,孙权又单独把鲁肃留下来。不拘礼的俩人合坐在一张床上盘着腿,一边喝着酒,一边议论着国家大事。

孙权说:现在汉朝不行,我想承父兄之谊,干一些齐桓建文之事。您既然来了,怎么帮助我呢?

鲁肃告诉他:我猜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逐储。我为您考虑,只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

为什么呢?虽然曹操不可逐储,但是北方也有好多事也够他忙的。所以他一时半会儿也来不了南方。

您先剿灭黄祖再消灭刘表,然后打下整个南半个中国,再称帝建号,再往北打。这才是汉高祖想当年曾经做过的事。

引人注意的是,后来局势的发展果然如鲁肃所言。自此之后,鲁肃就逐渐成为江东政治舞台上极为活跃的一个政治家。

看到了吧,好朋友之间就是这样,能够一而再。再三地帮忙,这才是真朋友。鲁肃入吴后,地位逐渐超过周瑜。

周瑜也毫不介意你能超越我,证明当初的我,没有看错,这才是真朋友。

回顾周瑜与鲁肃两个人的交往就会发现,周瑜与鲁肃相识于微时,鲁肃的慷慨为周瑜赢得了后路。

周瑜对鲁肃的慷慨解囊,铭记于心,这才是真正的互利共赢的关系。当然,此时的周瑜和鲁肃毕竟没有利益冲突,还可以共谋发展。

但是后来共同辅助孙权,俩人实际上就存在竞争关系。此后的两个人还能友好相处,共谋发展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59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