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合肥09:41来自庐阳发布
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评出了“中国城市整体崛起40年最成功的40座城市”,安徽省的合肥和芜湖榜上有名。合肥是如何从中国多座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发展最成功的40座城市之一?今天我们请到了安徽公共资源交易集团有限公司的汪智,从合肥城市发展的空间变革、经济文化等多元角度进行分析,为您解读合肥从江淮小城到长三角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密码。
自秦建制至今,合肥已有多年历史,素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之称,历为江淮地区行政军事首府。直到年合肥建市,年才被确定为新中国安徽省的省会。据相关资料记载,那时的合肥城区才5平方多公里,人口不过5万多一点。从年以来,合肥市在城市建设上明确了“重点改造老城,逐步向外扩展”,初步形成了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外伸展的基本布局。年的城市规划,明确提出了以老城区为中心,向东、北、西南方向三翼伸展的三叶“风扇形”。到年,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十倍,人口则达到了70万。年经国务院批准执行的“合肥市总体规划(~年)”,城市三叶“风扇形”空间格局得到肯定并逐步形成,旧城改造与环城公园建设,城市空间重点向西南发展,到年代中期发展目标已经实现。
随着世纪之交的到来,合肥的城市化进程也迈入了一个新台阶,年合肥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即一主城、四副中心、一滨湖新区,使合肥城市空间发展逐步向“环城-滨湖-临江”演变。年8月,安徽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原地级巢湖市正式被撤销,合肥版图随之一跃,真正实现了拥“湖”入城的目标,合肥也成为一座环抱巢湖、毗邻沪宁杭的城市。实现了由“沿河”向“滨湖”、“环湖”的三进级,开始致力于“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城市新形象塑造,从沿河小邑到大湖名城,合肥城市空间的变迁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合肥人的努力与拼搏。
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合肥创新成果展览时指出:“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一片创新的天地。”可谁又知道,半个世纪前的合肥仅是一个5平方公里、5万人的小县城。
据档案资料记载,解放之初,合肥的工业真的可以用“一穷二白”形容。根据合肥市档案馆年编写的《合肥工业的铿锵脚步》一书中记载,那时解放之初的合肥全市仅有20多家小加工厂,机械设备仅有一台四尺车床,年工业产值才80多万元;即使到了年合肥成为安徽省会时,全市工业企业也仅有36户。
△年的长江路、安庆路,那时大部分都是低矮的建筑群
上世纪50年代,解放初期的合肥百废待兴,经济急待发展。年2月,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变合肥市由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的总体战略构想,恰在此时,上海集中了全国五分之一的工业,显得过于密集,需要迁一部分私营企业或公司合营企业到内地去。可以说,年上海企业的内迁,吹响了合肥工业发展的号角,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为合肥工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可以说这是合肥工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国吹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春风。合肥也抓住这股春风,唤醒沉睡在骨子里的工业基因,决策层制定了《合肥市近期工业发展纲要》,又称《百亿规划》,合肥工业在年迈入年产值“百亿时代”之后,又开启了“千亿”的漫漫征途。这一阶段也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合肥工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实现了从农到工的转变,从南淝河边的几间铁匠铺到合肥冰箱厂、洗衣机厂、安徽轮胎厂,形成了芳草、美菱等一批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可以看到合肥的发展是跳跃式的。
年中国科技大学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当时的合肥虽小,处于困难时期,却有胸怀大海的肚量,但决策层依然腾出最好校舍安置迁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让合肥获得了冲击前沿科学技术的强大科教资源。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家支援内地建设、科研机构布局调整等政策的实施,合肥抓住机遇,又争取中科院合肥分院以及中电集团38所、16所、43所等一大批科研院所搬迁至合肥。
年至年,随着科教资源的聚集和科技人员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合肥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一批批科技创新载体在这一阶段初步建立。在此期间,年,合肥与北京、成都、西安一起被确定为国家四大科教基地。年,合肥市被正式接纳为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年11月份,经国务院同意,合肥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据市档案馆的资料显示,合肥工业产值由亿元到十亿用了16年,从十亿到百亿用了18年,由百亿到千亿用了15年,第二个千亿只用了3年,第三个千亿只用了一年,这样的工业发展加速度,也被誉为“合肥速度”。
年,合肥成为国家科技部、发改委确定的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年1月,合肥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继上海张江之后,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年4月,合肥正式获批“中国制造”试点示范城市,从而跻身工业制造“国家队”;年12月,中共合肥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合肥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肥篇章的决定》,打造“创新之都”正式列入日程表。年6月,合肥又成为G60科创走廊节点城市。年10月,合肥滨湖科学城(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正式挂牌,正在全面开展加快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的建设。
近年来,合肥又迎来科教创新资源的“大集聚”。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不断深化与高校院所战略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肥北航科学城、北大未名生物经济院等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快速推进,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超过家。数据最能体现合肥近年来的发展成果。据统计,年26省会城市GDP排名,合肥超过济南,位居第9位,较年上升一位。年上半年合肥GDP达到了亿元,名义增速17.75%,成为上半年GDP增速最快的城市。年7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召开,来自中国、法国、日本等15个国家的余名中外专家将合肥与日本川崎、英国剑桥等城市一起列为全球十大智慧试点城市,合肥的创新之路获得了国际认证。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曾这样介绍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才确立的年轻省会城市,原来的合肥既不是古都,也没有富饶的自然资源。城市规模不大、基础建设薄弱、产业基础单一,有着先天上的不足。但在过去10年间,这个中部省会城市经济总量先后赶超太原、南昌、昆明、石家庄、长春、福州、哈尔滨和西安,从省会城市中下游跃入“十强”。近10年来,合肥经济总量增长3.7倍,财政收入增长4.2倍,本外币存款额增长4.9倍。合肥速度,引人瞩目。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通过这份纲领性文件,合肥在长三角的作用会越来越凸显,未来一体化发展远景日渐清晰,毫无疑问,合肥已经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代。
end
来源:合肥宣传——大湖之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6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