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就“精准帮扶模式与展望”进行互动交流。■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小霞在第十一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以“精准扶贫,金融先行”为宗旨,以“推动农村金融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农村金融创新峰会暨精准扶贫成果展举行。中国农村金融创新峰会现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余斌,国务院扶贫办原副主任、中国扶贫基金会理事长郑文凯,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中国人民银行原办公厅主任肖乾珠分别作主旨演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经济时报社社长王忠宏,中国银行业协会顾问王哲出席峰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经济时报总编辑王辉主持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环节。余斌在题为《在扩大开放中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主旨演讲中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改革来消除供给侧存在的体制和机制障碍,让供给最终能够满足需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推动农业以过去增加农产品产量为主,向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主的转变。而金融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要通过改革来消除制约金融供给侧调整的体制和机制障碍,让金融通过改革、开放、创新从而提供更多新的产品来满足对金融的需求。”余斌指出,从根本上来说,要大力发展民营区域性中小银行来解决在制造业、在民营企业中所存在的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郑文凯在题为《金融企业在精准扶贫战略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主旨演讲中表示,“六年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效,预计到年年底,全国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县退出都将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的90%以上。”对于近年来金融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独特作用,郑文凯阐述了其四个方面的体会:第一,主动联系对接脱贫攻坚任务;第二,注重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第三,探索创新金融扶贫模式;第四,展示全新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良好形象。“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宋洪远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主旨演讲中指出。为了论证这个观点,宋洪远谈了三点看法:第一,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第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社会领域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任务;第三点,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包括目标的衔接、任务的衔接、工作机制的衔接、技术的衔接以及战略的衔接。他表示,当前,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是实现战略转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肖乾珠在《加强金融改革创新,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尤其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和措施,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服务立体化、服务覆盖面广、支付增信日益完善、金融消费教育不断加强的大好局面。同时,普惠金融促进了实体经济和创业创新企业的发展,服务于民生工程和大众创业工程的发展。肖乾珠说,普惠性金融一定要为中小企业服务、为创新创业服务、为实体经济服务。峰会“精准扶贫实践与探索”专题分享环节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金三林主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兼副研究员、河北大名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吴平分享了大名县脱贫攻坚的做法,平安银行总行扶贫金融办公室高级督导杨建军就平安“三村工程”扶贫模式介绍经验,安徽省庐江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叶秀介绍了打好“组合拳”助推金融扶贫高质量的经验和成果,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就协调推进产业扶贫与农村金融创新方面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在“精准帮扶模式与展望”互动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金融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孙同全,中国邮储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助理黄小东,河南省扶贫开发协会秘书长王瑛,贵州省工商联宁波商会会长、中林实业集团董事长王宋芳等专家和企业家,热烈探讨精准扶贫方面的有效模式,对于年的帮扶模式进行了展望。特邀嘉宾参观精准扶贫成果展。同期举办的金融创新暨精准扶贫成果展,有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储银行、平安银行、上海农商银行、中国扶贫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及部分省区农信联社等共家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类机构和相关企业,纷纷展示本单位在金融创新暨精准扶贫方面采取的各类举措和丰硕成果。上海农商银行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晋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现场采访时表示,作为全国首家在农信基础上改制成立的省级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海农商银行从农村信用社改制成为农商银行,一贯坚持初心和使命,支持“三农”发展,助力农村金融扶贫。在理念高度上,积极响应中央扶贫精神,高度重视农村金融扶贫;在区域广度上,根据上级扶贫安排,尽力拓宽金融扶贫范围;在扶贫深度上,立足上海地域特色,在大都市讲好农业故事;在措施力度上,紧密结合农商特色,切实强化扶贫举措落地;在扶贫效度上,切实助力实体经济,实现银行企业农村共赢。据参展机构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总干事王泰为博士介绍,旗下的文旅委员会已与沿线国家的多家企业或组织签署了共同发起、建设和运营“开源丝路驿站”的协议,致力于文化扶贫、贸易减贫,联盟目前正在助推“兰考音乐小镇”建设,通过从“一棵树”到“一把琴”的升华,实现兰考“脱贫不是终点,小康才是目标”的美好愿景。峰会期间,国研经济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农村金融扶贫调研报告》,并公布了一批金融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金融精准扶贫优秀案例。自8月初至11月20日,国研经济研究院组织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中国银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及各高校的专家,开展全国农村金融扶贫问卷和实地调研工作,各金融机构纷纷自荐或推荐本单位、本区域的金融扶贫案例,峰会组委会按照精准度、有效性、创新性、可持续性、可复制性等为标准,甄选了一批创新、优秀案例,所有入选案例效果突出、精准度透明、创新价值凸显。郑文凯:金融扶贫的四个体会■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孙兆“随着脱贫攻坚进程的大力推进,全国上下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各级各部门协同发力、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力参与、贫困群众协商共建的全新发展和治理格局。”11月30日,国务院扶贫办原副主任、中国扶贫基金会理事长郑文凯在第十一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分论坛中国农村金融创新峰会上表示。“6年来,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效,预计到年年底,全国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县退出都将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的90%以上。”郑文凯指出,全国区域发展差距缩小,全国各省区市人均GDP与最高、最低地区的比值由年的10.8%缩小到年的4.5%。他指出,当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已全面形成,全国20多万个社会组织,有80%以不同方式参与脱贫攻坚。此外,贫困村基层基础工作显著加强。全国12.8万个贫困村都派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从建档立卡确定贫困人口,到各项扶持政策基金项目落地实施都实行全过程公开透明、群众参与、民主协商,接受督查、检查和群众监督。郑文凯表示,“这些创新成果和成效为明年实现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也标志着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主要指标任务,创造人类减贫史和人类发展进步史上的奇迹。”而对于近年来金融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独特作用,郑文凯阐述了其四个方面的体会。第一,主动联系对接脱贫攻坚任务。一方面,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积极承担中央单位的定点扶贫任务。另一方面,金融行业各级各类金融机构和企业也以多种方式联系贫困县,选派干部挂职和驻村,拓展了参与脱贫攻坚的更多渠道。第二,注重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金融行业立足行业优势,采取帮助贫困地区兴办企业、发展产业、培育品牌、招商引资、打造投融资平台、发育资本市场等多种办法,有效提升了贫困地区发展活力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第三,探索创新金融扶贫模式。银行部门设立了面向建档立卡户的扶贫小额贷款、扶贫再贷款,证券行业对贫困县融资提供优惠政策、绿色通道。期货和保险行业面向贫困县实行“一司一县”对口扶贫、创新金融扶贫模式,针对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产品开展“保险+期货”试点,帮助农户防范市场风险,建立稳定增收渠道。第四,展示全新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良好形象。当前,许多金融机构和企业在把参与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认真落实的过程中,通过全员参与、专设机构、专派人员、制度建设等方式注重脱贫攻坚与企业文化、团队建设、业务拓展、改革创新、融合推进,在金融领域不同行业中也产生了互联互动效应。“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的扶贫事业和公益慈善事业的理论和实践,也为我们进一步前进指出了方向。这些经验做法,不仅体现了行业特点,也具有示范意义,不仅具有现实作用,更蕴含长远价值,值得深入地总结。”郑文凯说。主编丨毛晶慧编辑丨蒋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6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