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十八联圩湿地时“要坚持湿地蓄洪区的定位和规划,尽快恢复生态湿地蓄洪区的行蓄洪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的重要指示精神,9月18日,我市召开环湖湿地建设汇报会,决定对环湖湿地方案进行简化和优化。据了解,我市将拟定十大湿地蓄洪功能区,简化优化植物配置,发挥十大湿地旁路系统作用,实现十大湿地入湖水质达三类标准以上。
十八联圩湿地。王岩摄(本报资料图)
明确湿地蓄洪功能定位
今年汛期的特大洪水,环湖湿地发挥了重要蓄洪功能,蓄洪量约2.69亿立方米,但也造成湿地内植被、巡护道路、配套设施等不同程度损毁,尤其是十八联圩和三河湿地损毁较为严重。据统计,十大湿地乔灌木毁损5.45万株,草本地被72.6万平方米,水生植物73.4万平方米。
“参照今年蓄洪情况,将拟定十大湿地蓄洪功能区,制定行蓄洪预案。”据市林园局负责人介绍,环湖湿地方案优化时,将明确湿地蓄洪功能定位。其中,
十八联圩湿地27.6平方公里、蓄洪1.3亿立方米;三河湿地16.7平方公里、蓄洪0.88亿立方米;半岛湿地10平方公里、蓄洪万立方米;马尾河湿地8.6平方公里、蓄洪27.4万立方米;栖凤洲湿地8.4平方公里、蓄洪.9万立方米,玉带河湿地0.4平方公里、蓄洪50万立方米。
今年汛期,4.1万亩的十八联圩湿地,在紧要时刻作为城市防洪“安全阀”启用,主动分洪蓄洪1.3亿立方米,为南淝河、巢湖“减压”,保障了合肥主城区的安全。根据初步规划,十八联圩将扩大进水闸进洪能力,建设湿地蓄洪区进(退)洪闸工程。“进(退)洪闸工程承担削减南淝河洪峰的功能,同时缓解合肥城市防洪压力,进一步提高城市防洪标准。”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总院在介绍设计方案时提出,若进(退)洪闸工程流量按m3/s设计,蓄洪区3天即可蓄满。
列车从肥东十八联圩湿地二期上方穿越而过。记者郭如琦摄
环湖湿地建立植物正面清单
除了重要蓄洪功能外,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有着强大的生态净化功能。“此次环湖湿地方案优化,将坚持原生态,坚持自然修复为主,保留原有生物群落,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避免园林化、景观化和过量工程化。”市林园局负责人表示。其中,工作重点放在“湿”上,工作效果体现在“水”上。目前,环湖十大湿地已完成退耕4.1万亩、退养1.5万亩,改变传统种植养殖方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估算年消减化肥.1万千克、农药2.5万千克。为发挥十大湿地旁路系统作用,我市还大力构建河流旁路系统,计划实现33条河流全覆盖,湿地面积70平方公里,湿地率70%,每天净化水质约万吨,十大湿地入湖水质达三类标准以上。
东方白鹳飞临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过冬、休憩。记者张大岗摄
一方水土养一方树。在简化优化植物配置方面,方案提出,将以柳树、杉树等耐水淹乡土树种为主,同时考虑满足低维护成本且管理方便等要求。据了解,此次将优化沉水、浮水、挺水植物配置,简化陆生植物栽植,建立植物选择正面清单。届时,植物按块状、点状、镶嵌间断种植,留出大小不一缺口,以营造景观效果。在基本农田和耕地范围,禁止破坏耕作层,不得种植乔木。“耕地尽量增加水生蔬菜,比如许桥圩湿地以种植水芹为主。”庐江县相关负责人说。
方案优化后,还将有效节约项目资金。通过优化树种及栽植密度、调减花灌木、调减工程设施、减少硬化道路,去除草本植物等,可压减工程概算,降低工程造价,优化后项目投资概算为23.5亿元,调减投资万元。
巢湖湿地。记者李亚朝摄
马尾河等6个湿地项目10月进场施工
碧水蓝天鸟翩跹,湿地风光独好。近年来,围绕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合肥大力实施环湖十大湿地建设项目,以十五里河、南淝河、兆河等入湖河流、河口及滩涂湿地为重点,规划建设10处湿地,总面积达平方公里,形成环巢湖湿地群。
无人机航拍的十五里河风景。叶玉庭记者苏玲摄
当前,环湖十大湿地建设正有序推进,入湖河水“过滤器”功能和聚合效应逐步显现。据统计,现已完成湿地修复面积17亩,种植乔木20.3万株、灌木.4万株、水生植被.1万平方米。其中,合肥巢湖湖滨、派河口2个湿地已完成修复任务。马尾河、栖凤洲、玉带河、半岛4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已完成招标,柘河、槐林2个湿地9月底开标。据市林园局负责人介绍,马尾河等6个湿地拟于10月全部进场施工,计划年6月底前完成;肥西三河湿地涉及规划调整,计划年年底完成。
马尾河湿地(图源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十八联圩二期已完成超六成工程量,三期工程待审批。四期工程包括栽种植物、水利设施、水质净化,五期工程主要是森林-湿地复合生态系统恢复、林鸟栖息地恢复及科普宣教等,四期、五期工程预计完成时间为年12月。
来源:合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