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30420/13564219.html引言
作为万里长江流经安徽省沿岸地区,皖江流域上连荆楚,下达吴越,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同时该区域人口稠密,气候适宜,物产富饶。
在此背景下,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提高和商品经济发展,分布于皖江流域各处的大小城镇适时发展起来。
徽商在皖江流域活动频繁,特别是当地城镇当中,他们数量众多、经营广泛、实力雄厚,而且还积极进行其他社会活动。就经营文化而言,与其他地域商人相比,徽商也颇具特色。
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而在其中,商人群体的经营活动对于活跃地方经济,促进商品流通、构建市场网络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由此,从传统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经验,对明清皖江流域城镇中的徽商及其经营文化进行分析研究,无疑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明清徽商在皖江流域城镇的分布皖江流域主要是指长江流经安徽段南北两岸以及其吸纳水系所覆盖的区域,明清时期,该区域则是主要涵盖了安庆府、池州府、太平府、庐州府、宁国府、滁州及和州等地。
而位于皖南深处的徽州虽然为群山阻隔,地势闭塞,但是却与皖江相距不远,故两地自古有水陆交通联系。
宋元以来,由于徽州人口激增,在生存压力之下,就有众多徽州人迁居皖江流域谋生。此外,明代中叶以降,随着徽商在商界迅速崛起,由于地域相近和经济发展环境等因素影响,长江流域成为他们重要的势力范围。
于是,在皖江沿线的大小城镇中,亦可见徽商忙碌的身影。位于皖江上游的安庆府,北倚大别山,南临长江,西连鄂赣,东通江浙,历来为兵家必争要地。
明清时期,该府下辖怀宁、桐城、望江、宿松、太湖、潜山等六县,由于境内人口稠密,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农业生产发展具备良好基础条件。
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突出,安庆不仅是皖西南地区人员流动和商品流通的重要枢纽,而且也是吴楚贸易的一处中转站。由此,在各种因素交织作用下,明清时期的安庆不失为皖江流域一座通都大邑。
这对于善于捕捉商机的徽商来说,无疑是具有相当的吸引力。早在明代正统年间,歙县人王友挑就“商游桐城,卒彼旅邸。”
成化、正德年间,休宁人汪平山“缵父志绪,不吝所有,商于安庆,潜阳,桐城间”延至清代乾隆年间,皖省省会正式落户于安庆,此举无疑进一步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由于成为一省的行政中心,一时间,安庆城内大小官衙机构相继设立,人员往来川流不息,善于寻觅商机的徽商更是纷至沓来。
据地方文史资料记载,在清末安庆城内,“以迄司下坡、西正街大店号,几乎为徽商所据有。不是徽商自己在店掌管,便是徽商集资由管事来经理。
在庐州府境内也有不少徽商活动的身影。如歙县人吴尚滋由于战乱与亲人失散,于是他便行走大江南北寻亲,“数年乃得兄于芜湖,旋又得弟耗于庐州”。
庐州府下辖庐江县,受传统小农经济思想影响,当地居民安土重迁,不习商事。因此,大量外地客商纷至沓来,在当地商业贸易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致“凡食用之物多山陕、徽宁之人开设铺号”。
位于皖江下游的宁国府,由于与徽州地理相连,徽商贸迁十分便利,因而当地“居城列肆皆徽郡之人。”
另外,由于地处巢湖与长江两大水系交汇地带,和州含山县的运漕镇交通便利、商业繁荣,为江北著名的商贸重镇。
明代,就有大量徽商前来开拓疆土经营置业。延至清末光绪年间,由于经营实力的强大,徽商几乎涉足了运漕镇上盐粮、竹木、典当、杂货、烟茶等行业。
二、明清皖江流域城镇中徽商经营文化的主要内容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提高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当时国内商业舞台上涌现出大量的地域商帮。其中尤以徽商、晋商最为知名。
与晋商所泛指山西商人不同,徽商又称新安商人,主要是指来自皖南徽州府下辖歙县、休宁、黟县、婺源、祁门、绩溪等六县的商人。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徽商在当时的长江流域最为活跃。
民间甚至流传着“无徽不成镇”的俗谚,可见徽商经营范围之广,经营实力之强。而在当时皖江流域,众多徽商奔走各处,贸易有无。
作为明清时期皖江流域商界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经营文化上表现出了鲜明特点。一方面,他们努力打拼,不仅自身经营获利;另一方面,他们也积极开展其他社会活动,对当地城镇发展繁荣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明清时期,为谋生计,大量徽州人奔波在外打拼从事商业活动。可是不论身在他乡,流寓何处,在他们内心深处始终保持着对桑梓故里的深厚眷恋。
另外,大多数徽商出身贫寒,以小本生意起家者居多,故在经营上势必需要加强与他人合作以抵御各种风险。因此,在异乡打拼的徽商极为注重乡情,加强联谊谋求合作共赢。
在皖江各处,徽商就常常通过修建支祠、会馆等活动在祭祀神灵乡贤的同时,也不断强化地域联系,凝聚人心,增强自身商业竞争力。
古往今来,商场如战场,为经营逐利,商人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而在竞争面前,在明清皖江流域城镇中的徽商却坦然处之,因为他们深知产品质量和诚信经营是立身之本。
此外,明清时期的徽州文风昌盛,号称“东南邹鲁”,很多徽商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因屡试不第才走上从商之路。
所以,在儒家文化熏陶下,徽商普遍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在开展商业经营活动时注重质量确保信誉,“义利”观念便是他们恪守的商业经营准则。
如休宁人汪一龙在芜湖西门外大街创立正田药店号‘永春’。
据史料记载,汪氏在经营中“所制之药慎选药材,虔制丸散,四方争购之,对症取药,应效神速”,而由于质量上乘声名远扬,甚至“每外藩入贡者,多取道于芜,市药而归。”此后,汪氏家族在芜湖经营药店达二百余年,其中之根本就是注重诚信,保证产品质量。
明清时期,皖江流域城镇中的徽商在经营获利之后,除了维持自身生产生活必需之外,对于地方社会公益活动往往也是不吝资财。
明代嘉靖年间,歙县人许芳在庐州一带经营,经过商海沉浮打拼,积累财富达万金,田产日赢。可是在手握巨资后,他并没有贪图享受,而是坚持回报社会。
当他得知由于自然灾害,庐州境内出现了大量无家可归、食不果腹的饥民。在此情形之下,他立即捐资赈灾,多方奔走筹集物资分发,拯救灾民于水火之中。
清代康熙年间,池州府唐镇发生饥荒,灾民流离失所,在当地经营的徽商程良兆“捐米施粥两月”。后来官府得知他的义举,给予荣誉表彰。
除了赈济灾荒之外,徽商还在当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出力甚多,以便利当地民众日常生活。在巢县柘皋镇,当地有一座探花桥为乡民往来之枢纽,可是因年久失修“一遇淫雨,山溜遄发,接路泥沙没胫,行者病焉。”
于是,当地官员筹划对其进行修缮并捐献俸禄以倡导,可是由于当地连年遭遇自然灾害,故民间响应者寥寥。在此情形下,“新安诸商人雷成美、谢鏊、吴良采等仰体候意,各输金助工。”
最终,在徽商的大力支持下,探花桥得以修葺一新。而当地民众为感激徽商义举,便将探花桥易名为宏济桥。
结语众所周知,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既是本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体现,也是包括商人群体在内的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结果。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提高,商业发展繁荣,商人活动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他们奔走四方,贸易经营,有力地促进了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作为客籍商人的代表,徽商在皖江流域城镇经营广泛,实力出众。与此同时,他们的经营文化上有着鲜明特点。
他们重视乡情合作共谋发展,强调诚信经营以义取利,在个人收获财富的同时,也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建设。正如有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商帮像徽州商帮那样对社会公益事业如此关心,并且蔚成风气,代代相传。”
诚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在他们当中也有一些为人所不齿的奸商贪婪之辈。
但总的说来,明清时期,在皖江流域城镇中活动的徽商,其经营文化还是值得后人学习研究借鉴。
参考文献《泽富王氏谱》
《徽商在安庆经济活动之概况》
《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
《徽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