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省委报告强调,坚持人民至上,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大幅增加,农村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也应该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实现共同富裕任重道远。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紧盯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精准施策,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科学设定目标,扎实稳妥推进。一方面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针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及早干预,对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另一方面,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范克龙)淮南毛集实验区中心社区莲藕种植地,农民在采摘莲藕。(资料图片) 记者李博摄近年来,庐江县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促进农村路网提档升级。图为车辆在庐江县罗河镇境内G3高速和G国道上有序行驶。(资料图片)通讯员王闽摄关键词着力增加居民收入拓宽城乡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渠道,建立健全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孔令刚(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以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转移支付收入为主抓手,促进居民收入多元化,推进消费升级。建议按照中央决策部署,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强农村地籍调查,明确入市主体,在同价同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入市收益分配制度,如征收土地增值税,土地增值收益归农村集体经济,税收用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交易权,盘活农村闲置农房和宅基地。对于城镇居民,建议在稳定财产性收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工资性收入的增速。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对于在城市稳定就业达到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在保障性住房上给予市民待遇,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十三五”期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新跨越,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的元,增长到年的元,增加元,五年累计增长46.4%,年均增长7.9%。关键词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一圈五区”发展格局,引导各区域鼓干劲、争上游、创一流。李红梅(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经济预测处处长)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必须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在发展中统筹兼顾,把分散的部分系统化,把发散的局部功能整体化,把薄弱区域、薄弱领域、薄弱环节补起来,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加快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针对重点人群、领域和区域,需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6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