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和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我省陈陆、李夏、张舜华当选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俞细文等7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
传承英模精神守护人民安危
陈陆生前照
“孩子啊,你为我们的生命安危,献出了生命,我们老百姓永远怀念你!”庐江县同大镇连河村村民许咸来、沈方芝两位老人来到“松陆园”,为烈士送上一束洁白的菊花。
连河村是去年特大洪水中受灾最严重的区域,也是石大圩漫堤决口所在村。洪水过后,村民们在沉船处修建“松陆园”,纪念王松、陈陆两位英雄。
陈陆生前为合肥市消防救援支队庐江县大队政治教导员、党委书记。
陈陆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在抗洪抢险战斗中,勇闯惊涛骇浪,持续奋战近个小时,成功营救、转移群众多人,自己却不幸被洪水卷走,英勇牺牲,用生命践行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
如今,在合肥市消防救援支队庐江大队修建了汉白玉栏杆的“安澜桥”、“勇”字广场和陈陆纪念馆,记录陈陆和战友们战胜洪水的不屈不挠和无私奉献的生死瞬间。
陈陆纪念馆揭牌
“陈陆纪念馆里收集了陈陆生前语言、影像资料、个人物品,再次回顾他短暂而又闪耀的一生。”合肥市消防救援支队庐江大队庐城救援站政治指导员唐文涛介绍。
庐江大队还成立了陈陆式共产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慰问孤寡老人、困难党员、退伍伤残军人,并积极参与地方文明创建工作。
道德为灯照亮人生,模范为塔引领航程。“我会把陈教导员的精神传承下去,教导员没有完成的事情,我们会替他继续做好,守护好我们的第二故乡。”和陈陆在一条橡皮艇上的消防员李顺说。
今年刚入伍的消防队员李认,自告奋勇要求到陈陆生前战斗过的消防站,守护人民群众生命,以实际行动向英雄敬致。
群众没有忘记“夏花”依旧灿烂
李夏生前照
“李夏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是我们心中永不磨灭的丰碑。”绩溪县发改委一级主任科员张剑杰说。参观李夏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后,张剑杰表示要学习李夏的崇高精神,坚守初心使命,热爱本职工作,进一步增强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李夏生前系宣城市绩溪县荆州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县监委派出荆州乡监察专员。
英雄已逝,浩气长存。年12月2日,李夏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干部党性教育基地现场教学点,把先进事迹转化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鲜活教材。
今年5月,李夏烈士纪念广场建成,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仍在诉说着李夏的故事。
《我的父亲李夏》剧照
《你还走在我家乡的路上》歌谣在当地广为传唱,《不负韶华——追忆“时代楷模”李夏》是首部以“时代楷模”李夏事迹为题材创作的报告文学,话剧《我的父亲李夏》以女儿的视角,回忆并讲述李夏的故事,勾勒出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形象。
“对李夏最好的怀念,就是把日子过得更好。”两年来,绩溪县长安镇高杨村村民冯兰香不时念叨起李夏。
当年李夏把村民当家人,村民也把李夏当亲人,他将自己人生的“盛夏”奉献给了这里。
现如今,高杨村的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了,大家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但是他们心里从来都没有忘记过李夏。
弘扬中医文化传承悠悠国粹
张舜华
11月7日,刚刚从北京回来的张涵雨一到家里,就把“全国道德模范”的奖章拿给奶奶张舜华。
“我们一家能得到国家的表彰,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我打心底高兴。希望子孙们把好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张舜华感慨万千。
今年89岁的张舜华,当选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因身体原因,由其孙女张涵雨代替到北京接受表彰。
当张涵雨回到歙县深渡镇定潭村时,张舜华老人正在为村民把脉,热情邀请远道而来的病人留下来吃饭。
张舜华是新安中医“张一帖”第十四代传人,从皖南医院退休后,她经常会返回定潭老家长住,这里有她割舍不下的乡邻与乡愁。
张舜华在问诊
年幼时,张舜华的兄长突遭变故夭折,其父痛彻心扉,整日郁郁寡欢。张舜华暗下决心,传承家学,在陪同父亲出诊时用心观察,认真对照家藏古籍医案悉心揣摩。张舜华聪慧孝顺,终得父亲传授祖传医术,成为远近闻名的女大夫。
张舜华结婚后,因工作原因与爱人李济仁分居两地长达22年。她独自在老家拉扯大5个子女,既要出诊治病,又需操持家计。
身后背幼子、胸前挂药箱,张舜华常年在山路上步行出诊,有好几次差点翻坠山崖,被群众称为“铁打身体、马不停蹄”。
擅长医治肝病、胃病、风湿病、妇科病等疑难病症的张舜华,不仅医术精湛,更以医风医道医德闻名遐迩。无论病人在何地,无论白天黑夜,张舜华从来没有拒绝。
如今,白发苍苍的张舜华依然坚持为群众义诊,还将祖传秘方捐献国家,拿出积蓄建设新安国医博物馆,传承新安医学、弘扬中医文化。
在新安国医博物馆内,“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的“张一帖”家训赫然入目。
在父母的身体力行和家风家训的熏陶下,李家五子女都事业有成。
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俞细文:做一个像雷锋一样的兵
俞细文,男,汉族,年9月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49分队技师。
“要做一个像雷锋一样的人”,这是俞细文镌刻在心中的座右铭。早在士官学校学习期间,俞细文就坚持利用休息时间上门为老百姓义务修家电、修车、打气、补胎、理发,被当地老乡亲切地称为“小俞师傅”;他义务献血15年,一旦需要应急用血,总是随叫随到;他利用节假日,乘公交、骑单车、爬山路,走遍驻地周边30多个村庄,收集贫困学生信息,累计捐款16万余元,帮助名贫困孩子重返校园,受助学生中已有28人考上大学。
年,他和战友成立“俞细文志愿服务队”,目前已发展队员逾2人,覆盖16省份40多支部队和7所军队院校,累计与33所学校建立帮扶关系,为多名贫困学生送去温暖和爱心,同时援建37个“爱心书角”,捐赠图书1.3万余册。俞细文还担任了驻地周边5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先后多次走进校园开展爱心活动。
他同驻西部地区4支部队结成爱心联盟,与西藏林芝倾多小学、贵州毕节雅木小学等7所学校建立定点帮扶关系,持续开展基础援建、教师培训、特色教育等活动,帮助他们提升教学质量水平;他先后为多名贫困儿童购买新衣,帮助名贵州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实现“微心愿”。
俞细文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安徽省道德模范、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戴清:不忘初心老兵不老
戴清,男,汉族,年7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科技局离休干部。
戴清16岁参加革命,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等多次战役。战争年代,他勇往直前、屡立战功,为革命事业甘洒热血;和平年代,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红色宣讲四处奔波。
戴清离休后,从零星的演讲到区域报告,红色革命教育课堂越讲越远、越讲越密,足迹遍布安徽、江苏两省7市26县多所学校,作报告余场,学生参与40多万人次。戴清总说,是战友们的精神激励了他,他要尽自己的力量把战友们的精神传递下去。他自制战役示意图等演讲道具,结合自身经历讲述革命故事,抑扬顿挫的语言,精彩感人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同学们。“只要我还能动,我就要去给孩子们讲革命先烈的故事,让他们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戴清每次到学校作报告前都“约法三章”:不要一分钱报酬、不接受任何招待、一律不要接送。一次,到霍邱县临淮岗乡两个农村小学演讲,他硬是坚持不要接送,一天来回走了60多里路。有时候路程远、时间紧,必须在学校吃饭,他就自己到食堂与学生一起排队打饭、在一张桌上吃饭。他出门就是一套朴素的军装、一双普通的球鞋。
他捐款助学,倾尽所有关爱着孩子们。戴清对自己很抠门,对学生却格外大方。自年起,戴清就热心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随后从未间断。离休30年来,戴清资助近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捐资助学60多万元。“只要我还活着,资助学生这件事,就会一直干下去。”
“入党不为了别的,就是要把为人民服务做到底。”年,戴清签订遗体捐献协议,把回馈社会做到极致。
戴清先后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安徽省道德模范、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称号,并荣登“中国好人榜”。
闻国庆:勇救落水者壮举扬美名
今年70岁的闻国庆是池州市第二中学一名退休教师。55年来,他先后6次跳进江河,成功救起7人。他在群众危难时数次舍身相救,用实际行动谱写一曲新时代的正气歌,彰显英勇仁爱的高尚情操。
年10月17日下午,池州城区百牙桥上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突然,一名60岁左右的女士冲到桥边,跨过栏杆跳入河中。“救人啊,有人跳河了!”此时,刚好路过的闻国庆循声望去,发现水中有一名女子在拼命地挣扎扑腾,情况危急。闻国庆跑到河边,纵身跃入河中,快速游向溺水者,托起她的身体,让她的头部露出水面。在热心市民协助下,他一手划水,一手托举,艰难地向岸边前进。整个救援过程大约持续了5分钟,时间虽短,但对于闻国庆这样一位老人来说,难度极大,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快到岸边的时候,闻国庆已经筋疲力尽,脸色苍白。最终,在岸边众人帮助下,他成功将落水者救起。
闻国庆还有多次下水救人的英勇壮举。从年6月,年轻的闻国庆奋力救起落水同窗开始,除了上面提到的那次,先后5次在江河、水库成功救起6人,其中有他的同学、同事,也有他的学生、朋友;有朝夕相处的熟人,也有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有深陷水库漩涡的游泳爱好者,也有意外坠入长江的溺水者。
“我会水,在别人生命攸关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使命。”当获救者及其家属前来感谢时,闻国庆总是婉言谢绝。闻国庆先后6次跳进江河,成功救起7人,荣获安徽省道德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称号。
严明友:用歌声给乡村孩子传递爱的力量
严明友,男,汉族,年12月生,中共党员,定远县朱湾镇朱湾中学退休教师。
严明友两次参军入伍,以身报国。年转业时,他被调到盱眙县文教科当会计,当得知农村师资紧缺,仅当了63天会计的他就申请到条件艰苦的学校去教书,而且一教就是近40年。退休时,他本该享受离休待遇,却说:“党培养我这么多年,我不应该向组织伸手要待遇、要福利”。最终他放弃离休待遇,并在退休后重返讲台,义务到多所农村学校教授音乐课,最远的学校要走10多里路,他每天早早出门,从未间断、从不迟到。“我要用音乐与孩子进行心灵对话,在三尺讲台上播撒爱国主义的种子。”严明友说,这是他的毕生追求。
一生安贫乐道,尽显赤子之心。几十年来,严明友总是对他人无私相助,对自己严苛抠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瓦房就是他的家,除了各类书籍和报纸,最值钱的就是一架他视为生命依托的钢琴。他把省下来的钱一分不留地捐给了长江流域洪灾区、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区,捐给了那些偏远的乡村学校,捐给了贫困家庭的孩子。
严明友荣登“中国好人榜”,荣获安徽省道德模范、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安徽省最美退役军人、滁州市道德模范等称号。
余静:大别山深处的80后扶贫队长
余静,女,汉族,年12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
余静信守“只要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的承诺,始终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6年来,她带领村民搞养殖、建茶厂、发展旅游,实现全村贫困户如期脱贫。余静用苦干实干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承诺。
年7月,金寨县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余静所在单位需选派一名工作人员到定点帮扶的大湾村驻村工作。面对组织召唤,余静主动请缨报名参加。从此,她离开熟悉的工作和安逸的小家,来到了大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年2月驻村扶贫届满时,她向组织申请留任,继续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
余静践行承诺,与群众干在一起、苦在一起。她无数次行走在田间地头,访贫问暖、问计施策。她争取项目资金铺成水泥路47公里,修建桥梁5座,实现道路硬化全覆盖,自来水覆盖率%。新建扩建茶园0亩,户均年增收元。保护红色遗址,申报4A景区,建设精品民宿群、农家乐,仅年就实现旅游经济效益0余万元。在余静的带领下,村集体经济从0元发展到万元,村民人均收入逾1.4万元,贫困户全部如期脱贫。年,大湾村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余静一心扑在脱贫攻坚上,自己的小家照顾不上,在驻村扶贫的日子里,唯有用手机才能与孩子短暂“相聚”。虽然亏欠了这个小家,但在余静心中,能帮大湾村村民如期脱贫致富,一切都是值得的。现在,她依然觉得身上的担子很重,因为乡村振兴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余静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诚信之星”、安徽省道德模范、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刘双燕:在扶贫中成长的“燕子”
刘双燕,女,汉族,年6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朱集村党总支第一书记。
刘双燕是全国扶贫战线上为数不多连任3届共9年的第一书记。她两次主动留任,先后带领利辛县陆小营村、朱集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扶贫期间,遭遇母亲、丈夫先后病逝,她化悲痛为力量,初心不改,奉献基层,被誉为“党的好女儿”。
年3月,刘双燕作为选派干部担任利辛县陆小营村第一书记。这是个外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村子,交通闭塞,产业落后,部分村民还患有艾滋病,因为各种原因成了软弱涣散村。上任以后,刘双燕把村民当亲人,帮助患病村民重树信心。她千方百计筹集资金50万元,修通近3公里长的水泥主路,让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就在刘双燕干劲十足的时候,身体一向硬朗的母亲突然被检查出患了肺癌。刘双燕本想在母亲生命最后时刻陪伴左右,但母亲深明大义,鼓励刘双燕继续帮助群众走好脱贫攻坚路。通过3年的努力,在刘双燕带领下,陆小营村逐步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走上发展正轨。
年底,刘双燕在完成陆小营村扶贫任务后,选择到利辛县另一个深度贫困村朱集村担任第一书记。在朱集村,刘双燕带头发展种养合作社,引入特色种植养殖项目、光伏发电、林业扶贫等产业。3年下来,村里的产业从小、散、差,逐步发展到初具规模,全村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顺利从重点贫困村出列。年3月,任职期满的刘双燕再次留任,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正当刘双燕顺利推进各项工作之时,其爱人却突发急性心梗不幸离世。噩耗传来,刘双燕如遭晴天霹雳,坚强的她料理完丈夫后事,擦干眼泪又回到了朝夕相伴的贫困群众身边。经过刘双燕6年的努力,朱集村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得到有效解决,户人全部脱贫,曾经的贫困村现已成为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刘双燕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安徽省道德模范、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蒋荷芝:用爱诠释人间真情
蒋荷芝,是安徽楚源工贸有限公司一名退休职工,也是一位伟大的姐姐。年,蒋荷芝弟弟在维修液压支架时,被老化机器里崩出来的螺丝击中头部,昏迷7天7夜,成了植物人。蒋荷芝父亲去世的早,母亲年事已高还患有心脏病,已婚的蒋荷芝擦干眼泪,决定把弟弟带回自己家照顾。
在她的精心护理下,3个月后,弟弟奇迹般苏醒。弟弟虽然苏醒了,但因大脑受损,智力回到了婴幼儿时期,哪怕是吃饭喝水这样的小事情,都不能自理。蒋荷芝更加辛苦了,不仅要照顾弟弟的生活,还要帮助弟弟恢复肢体能力、教会他独立生活。22年来,弟弟一点点好转,从瘫痪在床到能简单行走,蒋荷芝用爱创造了生命奇迹。年,以蒋荷芝为原型的微电影《阿姐》开拍并上映,获得广泛好评。在蒋荷芝家中,还有体弱多病的母亲和婆婆,都需要照顾。为照顾老人和弟弟,她和爱人10多年没有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但爱人的理解支持,孩子的乖巧懂事,弟弟的点滴变化,是她最大的欣慰。蒋荷芝荣获安徽好人、第七届安徽省道德模范、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殊荣,蒋荷芝家庭被授予“安徽省最美家庭”称号。
来源:安徽日报安徽经济网
原标题:《是榜样,更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