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历史,话庐江中

清康熙《庐江县志》“形胜”:三江盘礡乎其东,马槽屹峙乎其西,北控巢湖,南带绣溪,内资陂泽之饶,外藉水路之便,实淮西之要邑,江北之名区也。

引自百度贴吧《庐江这座小城》一文:

“要说庐江的地理位置,其实不可谓不好。它面朝长江,春暖花开,背枕巢湖,渔舟唱晚,加上境内遍布泽沼,名字中又带有一个“江”字,可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赐鱼米之乡;但庐江又可以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山城,环庐多丘陵,所以易守难攻,在军事上可控江淮而锁吴越,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早在三国时期,此地就是曹魏与孙吴的实际分界线,双方在各自所辖境内分设庐江郡对峙,实为史上所罕见。抗战时期,新四军在此地建立江北指挥所,连日本人亦不敢侵入其腹地”。

庐江境内地形多样,西南层峦叠嶂,杉竹阴翳;东北沃野平畴,河网交织;中部丘陵起伏,沟渠纵横。县城则处在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地里,周围连绵起伏的的冈峦合围着万顷良田,绣溪由西向南绕城而过,与自北向南的文昌河(东河)交汇后流入县河,山麓或田野之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村落民居,形成一个山环水抱、自成体系的完整环境格局,这就是所谓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

台湾风水大师张觉明说:“风水中包含着先人们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也寄托了在神秘的自然力之中,人类面对命运叵测时生出的由衷的祝福。风水的思维和传统在古镇生活中处处落下了痕迹。这些痕迹经过岁月的洗涤之后,一些依然闪烁着智能的光芒,一些流传成为令人体味旧时生活的生动的历史故事。无论哪一种,都能帮助我们比较容易地以整体的眼光来观察古镇与周边的关系、古镇人在此环境中形成的基本生活理念”。

所以,借助于风水来研究庐江的建筑格局、文物遗存等物质状态,以及其中包含的深厚人文底蕴,应该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和理念,对于当下庐江的经济发展、旅游开发和文化景观保护,无疑将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城市或村镇的择址、环境的优选、生态景观的塑造,都必须选择充满“生气”或所谓藏风聚气之地。

中国风水学认为:“气为水之母,水为气之子,气行则水随,水止则气聚”。气蓄需水止,二者是因果关系。这就是说,水流到拐弯处,近乎水止的地方,气就有所储蓄。曲水气聚。特别是呈环抱状的水最能聚气。尤其是选址于河曲则以水流三面环绕缠护为吉,谓之“金城环抱”。

中国风水学中的“气”,包含了宇宙辐射,具有“波粒两重性”。现代医学证明,人是由百分之七十的水构成的,所以,人也吸收宇宙辐射,人与气场有关。

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没有水,人类就不能生存。考古发现的原始部落几乎都在山麓河边之地,这与当时的狩猎、捕捞、采摘经济相适应。传统中国人聚落的选址,民间风水师往往担负类似今天规划师的角色。以城址为例,风水师对于筑城基地的地势选择、城门、护城河的位置,城内重要建筑的位置和方向首先提出意见,提供地方官、士绅们讨论,然后进行一系列有关风水方面的改良与修补。

庐江县城,居县境中部,建城历史悠久。清嘉庆《庐江县志》载:“今县治大概始于六朝,南北纷争,邑当戎马之冲,因徙于偏隅以避之。按宋祝况《碑记》,谓周世宗时,陈留谢公为令,徙衙于县南百余步崇明馆而创之。则自后周以前,已邑于此兮”。历史上,曾名集成镇、城关镇。年,县域行政区划调整,更名为庐城镇。

传统城镇规划选址的理想模式是“枕山、环水、面屏、向阳”。依山傍水是风水学最基本的原则之一。这种居住环境就是一个具有生态学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中国大部分地区位处北半球,且季风气候占主导地位,城市或村镇多选择在背山面阳、依山傍水之地,此种选址的生态学价值是:背后的靠山,可以有效地抵挡冬季北方吹来的寒风,面朝流水,有利于迎接夏日掠过水面南来的凉风,还能享有舟楫、灌溉、养殖之利,朝阳之地,有充分的日照,又有紫外线可杀菌,在山坡地上建造房屋,不但不受洪水为患,又有广阔的视野,屋后的茂林,不但有薪柴可用,还有利于水土保持,并调节了小气候。种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一个最适合人居的环境。

从位置(风水术语称为“龙”)上来看,风水宝地的位置,最好在山环水绕、水陆交汇,道路与湖泊相连的地方。所以水陆交通的方便,是风水宝地的条件之一。

庐城镇,坐北朝南,背靠塔山,东北方有镇山冶父山,东顾山犹如一条卧龙盘亘在县城东边,由北向西冈峦连绵起伏,三里岗、七里岗、十里长岗,一直延伸至西南侧的福泉山,绣溪汇西南诸水,绕南门入县河,文昌河发自冶父山,汇合县河后往东南进入黄陂湖。黄陂湖往西,可见沙湖山、凤台山、福泉山一列展开,仿佛一道屏风。在丘陵地带,“枕高冈,面流水,一望无际”,环境优美,令人叹为观止。

地形上,风水地理有一套专门的术语。北面的山称镇山、主山或靠山;两旁的山,称左右耳山,或将左右的山脉、河流称为“青龙”“白虎”。这附近需要有河流交汇,称为“水口”。前面的小山称为“案山”,前面远方的山称为“朝山”,一般靠山在北,案山、朝山在南,四面的地形齐备,风水术语称为“四神砂”。

庐城镇依山临水,背后有坚实可靠的屏障塔山和冶父山,左有东顾山,右有西冈护卫,顾盼有情,天门开敞,来水明显,地户幽闭,见不到去水,前方开敞,远处有层峦叠翠的屏山罗列,近处面对独峰挺翠的凤台山,这样的基址在风水上无疑是最好的地点。

据《安徽通志稿》载:“塔山,在庐江县北三里,原名鸿宝山,邑之主山也,山昔有塔,故名。宋碑曰鸿宝,其北为石鱼岭。此山为县基祖山脉,来自鸭池至天河坝分两支:一由青龙山经辰山头发福泉山,为县基南案;一由九里涧又分两支,南行至此发县基,行至分水岭上冶父山为县基北障,转发东顾山(即马家山)为县基左护”。

冶父山,东北二十里。相传欧冶子铸剑于此,上有铸剑池。其山比众山独尊,故号“父”。山之阳有冶父寺,山之阴有实际禅寺。岭有伏虎庵。南下数百步,有伏虎岩。西百余步,有白佛岩。又有诸葛岭、白兔岭。凹凡三百六十四,子山盘礡蜿蜒亘数十里。而清冽之泉,不知几出,盖庐江诸山之胜也。

东顾山,东五里。俗云马家山,脉自冶父来,为治左护,故名。

凤台山,东南十里。自北视之,五峰并列,中高如台。昔传凤集其上,故名。

由此看来,塔山为庐城镇靠山,东顾山和文昌河在左为“东方青龙”,绣溪环绕西南为“西方白虎”,前有凤台山为案山,出水口在东南方黄陂湖,从此可通巢湖,可入长江,四面地形齐备,“四神砂”简直天造地设。

唐驴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