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生态优美、治理高效、民生幸福,这是走进合肥市庐江县给人的深刻印象。从庐城到汤池,从温泉胜地到美丽乡村,从营商环境到社会民生,庐江这块土地上到处显得暖意浓浓。
数字是有力的诠释发展是最优的注脚
综合实力节节攀升。年,庐江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6%,财政收入36.2亿元、增长7.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4亿元、增长5.9%,为完成“十三五”规划、巩固全省“十强”位次打下坚实基础。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年,庐江县健全清单制度体系,全年减税4.4亿元,企业经营成本明显下降。“放管服”改革走深走实,实现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新增市场主体个、增长29.2%。县工商联荣获全国“五好”工商联称号,再次跻身全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百强县”。
乡村振兴亮点纷呈。年,庐江县以“三大革命”“三大行动”为重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个村庄实现“五清一改”,个村庄完成“五化两改”。新增特色产业基地25.9万亩,粮食产量76.3万吨。荣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大而不强的局面加快转变。
脱贫攻坚有效深入。年,庐江县统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个,名贫困学生享受教育资助,兑现贫困人口综合医保资金2.1亿元,24个贫困村实现自来水“村村通”,实现13户41人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迈出关键步伐。
幸福指数持续上扬。年,庐江县新增城镇就业人,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2%、9.5%。30户以上自然村基本实现道路畅通工程全覆盖。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精准招商提档升级
产业结构深刻嬗变
经济新常态下,庐江县将推动经济结构提档升级,实现中高速发展作为招商引资的落脚点。
聚焦产业链招商。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配齐上下游。目前,全县54个重点在谈项目中,主导产业项目45个,占比85%。年以来,国轩3GWH圆柱电池等成功签约;发力以商招商。让企业成为吸引客商投资的桥梁,企业凯创五金成功引进昆山鼎端电子连接器、兆如塑胶制品等项目落地;试水委托招商。中航基金帮助引荐的海南欣龙无纺新材料项目、中国华融基金帮助引荐的北京产业转移项目正在深入推进中。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新能源产业捷报频传,国轩圆柱电池、磷酸铁锂项目部分投产,圆柱电池成功签约落户;力翔、潜川新能源、天晟锂业设备入场调试;中机五建等项目进入洽谈阶段。新型化工及循环经济进展迅速,桐昆、宝气正式签订合作协议;辉隆控股成功收购新中远化工;泓泰控股年产30万吨超细高分子粉体材料及其生态应用项目签约落户高新区。装备制造业顺利推进,中驰、屹盛机电等项目厂房主体已建成;摩腾科技、杜朗传动隧道工程装备等项目前期报建顺利推进。现代农业及食品加工产业次第布局,总投资15亿元,达产后年产值70亿元的益海嘉里粮油基地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
不断升级的精准招商模式带来了产业布局的深刻嬗变。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21亿元、增长22.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6%,创历史新高,完成投资亿元。新型化工产业招商实现重大突破,投资亿元的桐昆乙二醇项目开工建设。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5个,到位资金.5亿元。
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1个,协议投资总额.75亿元,从产业类别看,工业项目27个,其他类项目4个;从投资规模看,10亿元以上项目3个,5亿元-10亿元项目5个,1亿元-5亿元项目23个。各种优质产业项目的先后布局与运营,为庐江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劲引擎。
园区平台持续完善
产业发展基础坚实
蓝图设计谋长远,庐江县高度重视设计工作的全局性作用。截至目前,已完成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53项,其中市政道路40条,安置房6个,公共建筑项目1个,绿化项目4个,老旧小区改造2个。
庐江高新区园区西扩步伐加快,园区清理闲置土地亩,实现腾笼换鸟、节约集约用地。工业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特勤消防站、企业服务中心启动建设,园区防洪工程基本完工,神皖庐江电厂首年达产、实现产值20亿元。
塔山路改造、汤池双墩安置房A地块等68个项目竣工,占年初计划的89%。开工建设乐桥路、罗河路等市政道路85公里;续建年畅通工程.7公里完工通车,建设三级以上公路约公里。
庐江台创园连续三年荣获全国台创园综合考评优秀等次。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取得进展。龙磁科技上市工作于今年元月2日获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即将于深交所上市。庐江新材料生产基地被省政府认定为安徽省特色产业集群(基地),产业特色更加彰显、产业基础更加硬核。
结构调整助推现代农业
转型升级发力乡村振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庐江县以供给侧改革为抓手,助推现代农业高效发展。聚焦农业供给侧,激发现代农业深层活力。“”产业提升工程顺利实施。新增“安徽名牌”农产品3个、“三品”认证13个。杨柳荸荠基地被认定为安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农业高新区落地。引进安农大、中科院水稻所、隆平高科等7家大院大所大企落户,建立13个研发平台,实施多项各类农业科技项目;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建成高标准农田58.82万亩。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万亩,年粮食总产85.53万吨。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引进中粮集团等项目11个,总投资19.59亿元,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家,预计实现加工产值60亿元,同比增长7.7%。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新建益农信息社家,发展电商家,建成县级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中心和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农旅融合快速发展,成功举办白云春毫茶文化节、放马滩龙虾节等。发展温泉康养、乡村休闲、餐饮民宿新业态,建成2个4A级、6个3A级景区、7个全省优秀旅游乡镇、17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9家星级农家乐,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休闲旅游名县。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全县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5个,开展金融创新服务,推进农村金融便民服务室、服务网点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镇村电子机具全覆盖。探索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试点。创新“劝耕贷”等金融产品,全县涉农贷款余额.31亿元;完成个村集体产权改革,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万人,量化股权6.3亿元。年,全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67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发展到10个;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率先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确权面积.91万亩,颁证25.5万户,全县土地流转面积84.5万亩,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62.6%。
金融活水源源不断
发展活力持续激发
庐江县高度重视金融对优质产业的扶持作用。完善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制定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年全年兑现扶持产业发展资金2.1亿元。为家中小微企业提供续贷过桥资金5.9亿元,为家企业担保贷款13.1亿元,为86家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劝耕贷”万元,新增“政银担”贷款笔10.2亿元、“税融通”贷款户2.4亿元。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95万人,量化股权6.3亿元,唤醒农村“沉睡资产”17.1亿元。改革激发了农村活力,个村成立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全县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提高到.6万元、增长51.6%,金牛镇山南村等9个村首次迈入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行列。
百姓福祉常挂心间
幸福庐江秀出温度
年,庐江县把更多财力物力倾向民生,投入22.2亿元实施28项民生工程,全年支出62.4亿元、增长14.3%,占财政总支出87.8%。庐江县实施就业创业促进工程,发放稳岗补贴.8万元,惠及职工人,“稳就业”形势良好。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全年发放低保金1.99亿元、特困人员供养金.5万元。新增城镇职工参保人,全年医保基金支出9.7亿元。
从“病有可医”到“病有好医”。一字之变,变出的是优质医疗的下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分级诊疗体系更加健全,启动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达标改造11个镇卫生院,新建改造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县域内就诊率达76%,逐步实现“大病不出县”。15个镇卫生院增设中医馆,顺利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一字之变,变出的是优质教育资源走进万户千家。投入1.4亿元新改建16所公办幼儿园,幸福、和顺等5所幼儿园开园。城区教育布局不断优化,庐江新二中主体完工,城关小学惠民校区一期投入使用。城东小学等3校成功获批省级智慧校园实验学校。组建县幼教集团,新改建幼儿园26所,新增学前教育公办学位个。高标准建设盛桥中心小学、罗河东风小学等农村学校,净增学位1.4万个。加大支教力度,12所城区学校结对帮扶22所农村学校。扎实推进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投入万元实施农村青年教师“安居乐教”工程。
推进“两治三改”,扮靓庐江“高颜值”。完成马园老旧小区和5个背街小巷改造,金牛、石头等市级小城镇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扎实推进。新续建安置小区万平方米,回迁安置房60万平方米。城乡供水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县自来水新厂于年元旦投入使用,有效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和生产用水。
开展生态综合整治,展现庐江“好气质”。启动文翁湖公园建设,完成周瑜广场景观提升。14个社区公园、10个全民健身苑、2个笼式多功能健身场建成投入使用。吴公祠等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皖中大鼓、生花堂毛笔入选市级非遗项目。清莲书舍等6个城市阅读空间对外开放。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个,实现镇村全覆盖。全年“送戏进村”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场。
生态也是民生,环境事关幸福。庐江县认真开展12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建成白湖农场、矾矿等5个污水处理厂,户巢湖沿岸渔民退捕转产,对全县污染源进行普查,为主要河流水质达标打下坚实基础。总投资约70亿元的白石天河、兆河、马槽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已获市政府批准。落实建筑工地扬尘管控和秸秆禁烧制度,城区烟花爆竹全面禁放,PM2.5平均浓度下降4%,空气优良天气比例达78.4%。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清理“散乱污”企业38家,立案查处违法企业20家,责令整改46家。全面落实“林长制”要求,新增道路绿化公里,新增城市绿地.3万平方米,人工造林1.9万亩。罗河铁矿、沙溪铜矿入选全国绿色矿山名录,争创国家园林县城通过评审。绿色发展、生态宜居的大美庐江画卷正徐徐铺展。
(文章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