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哪里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天光云影沙湖山
文/高岳山
安徽庐江的沙湖山是幸福的,
也是幸运的,
沙湖、黄陂湖的波浪亲吻着它,
咫尺之遥的后湖顾盼着它。
沙湖山在湖水吟唱声中
尽情地享受天光云影的恩惠。
沙湖山由七座山峰组成,若一条卧着的蛟龙,漂浮在湖上,优哉游哉。这条龙从不兴风作浪,它只保护一方安稳安定安全。
沙湖和黄陂湖是沙湖山的一双明亮的眸子,一眨眼,微波荡漾,有小家碧玉的俏皮;一挤眼,一浪追着一浪,一浪高过一浪,一浪催着一浪,有大家闺秀的风范。
有渔民在沙湖山西南侧的高冈上搭窝棚临湖而居,日出而渔,日落而归,虽然辛苦,生活倒也自在滋润。不少人纷纷迁来,此地逐渐形成了小渔村。湖为沙湖,山曰沙湖山,村也名山湖村。
在沙湖的西南侧有凤台山,该山五峰簇居,形成“夕”字状。中峰像一座平台,传有凤凰聚集其上,故有“凤台”之名。山之东隅有南宋所建的凤台庵。因地处林壑深处,景色秀丽,每逢中秋,县内名流文人咸集,聚会于此。中秋月夜,月涌黄陂湖、沙湖,粼粼波光映满月,华光四射,湖水橙红,形成湖天二月的奇景。重阳又是一番景色:山高月小,月至中天,月光透过参天古木,形成清风吹来扶摇疏枝、斑斑月影摇曳清姿的佳境。“凤台山色何郁葱,清辉千仞秋玲珑。紫风来时月正明,露华山色共凄清。”这首诗道出了“凤台秋月”的美景。“凤台秋月”与“黄陂夏莲一样”,遂成古庐江八景之一。
沙湖村名誉鹊起,源于黄陂夏莲和凤台秋月,更源于吴氏一门的发达。
在清朝道光二十八年(),祖居岱鳌山的吴廷香迁居于此,开门授徒。自吴廷香始,一家四代,名人辈出:父亲吴廷香,儿子吴长庆、孙子吴保初,重孙吴弱男、吴亚男。
翻开庐江地方文献,记载吴氏一门,颇为详尽。
吴廷香少时聪慧绝伦,好读诗书,刻苦自励。师事桐城派大师、著名思想家方东树,与桐城文派后裔的几位优秀学子戴钧衡、方宗城、马三俊等研学于一堂,写诗撰文才气尽显,很快享誉于地方。道光二十九年(),在学政保送下,获得优贡生,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咸丰元年()举孝廉方正。一些大户人家争相聘他为塾师。当他看到家庭师塾只能教授一些富裕人家的子女,而绝大多数贫苦人家的弟子想上学却无人教授。如是他便婉拒高薪,辞去大户人家之聘,在家乡黄陂湖畔、沙湖山麓创办了一个学堂,取名“近思轩”,广收学子,开门授徒。吴廷香身材魁伟,器宇轩昂,静穆刚毅,沉着勇敢。教学之余,习拳而知兵法。他性任侠,喜交游,常与本邑举人江开、程开甲等“以文章风节相砥砺”,立志报效国家。咸丰三年(),吴廷香以地方绅士的身份,参加了乡勇兵团。由于他为人忠厚且善知兵法,众人拥护推戴,成了庐江民团的督首之一,从此他便投笔从戎。在和太平军巷战中力竭而死,时年四十九岁。在庐江城南建立吴公祠,祠堂二进犹在。
其子吴长庆袭职,安徽巡抚福济委其统领舒城、庐江团练。吴长庆痛父殉难,誓与太平军为敌,不共戴天。淮军创建后一直跟从李鸿章转战各省镇压太平军,累次升任,终为正一品大员,后平定朝鲜著名的壬午兵变(即所谓明成皇后闵妃故事),赏三等轻车都尉,是一位颇有声威的名将。吴长庆驻朝2年,组织朝鲜人民修道路,筑桥梁,救灾恤丧,示以恩信。回国时,朝鲜人民作歌相送。吴长庆奉命移防金州,闰五月病逝。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疏请优恤,付史馆立传,准于立功地方,建专祠,谥武壮,以其次子吴保初袭职主事。吴长庆好读书,爱人才,时称儒将。庐江人呼其吴老帅。
其孙吴保初,与陈三立、谭嗣同、丁惠康赞同维新,时人称为清末四公子。光绪二十三年()鉴于甲午战败,保初乃上《陈时事疏》,直以亡国之说,告之于皇上。冀其怵危亡而谋富强。他既变法,又维新,提出富国强民之策,其心可嘉。
其重孙吴弱男,吴保初长女,中国国民党第一位女党员,女权活动家。光绪三十一年()加入同盟会,任孙中山英文秘书。民国16年李大钊被捕,她设法营救,后又筹款元,赡养遗属,是中国妇女运动先驱者之一。建国后任上海市政协委员、文史馆员。前夫是著名爱国人士章士钊。
其重孙吴亚男,吴保初次女,是中国最早留学日本的女学生之一,与其姐吴弱男、何香凝、秋瑾等四人是最早加入同盟会的四位女性成员。
其重孙吴炎世,是吴保德的儿子,吴保初嗣子,于年,孙中山先生于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之初期,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一家兄妹三人同年加入同盟会,献身反清革命洪流,这在辛亥革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斯人已逝,留给我们的是怀念。我们从史料中寻觅他们不平凡的事迹和对近现代对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也可从他们的故乡找到一些遗迹凭吊或缅怀。
在沙湖村,吴长庆故居七进百余间房屋,气势恢宏。吴长庆故居中,北山楼比较出名。北山楼,三间两层,上面是藏书楼,下面是家塾学堂。落成之日,众多名家捧场,何绍基等赠送书法作品。吴保初弃职归乡,在北山楼潜心研读,著有《北山楼诗词文集》。
沧海桑田,沙湖消失,沙湖山犹在,沙湖村呈现了新的面貌。
正月去沙湖山,站在山顶环顾,黄陂湖安静地窝在山的东南。与其说是湖,倒不如说是几个大池塘断断续续相连。西河的开通,黄陂湖水位下降,不少地方被围湖造田。我们现在看到的黄陂湖被县河一分为二,一边是圩田,种植水稻,一边是浅浅的湖泊,养鱼养蟹。往日万顷碧波荡漾的胜景不复存在。庐江古八景的“黄陂夏莲”也荡然无存。至于沙湖,只能从地图上寻找。咨询许多当地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都不知道沙湖在哪,更无从谈起沙湖的蛛丝马迹。据史料记载,解放初期,沙湖只剩下一条深沟。往前追溯,民国时期,还有面积相当大的湖面。清末,汛期,沙湖和黄陂湖连成一边;旱季,沙湖和黄陂湖之间的暗埂露出,把两湖分开。沙湖、黄陂湖、后湖、排子湖和白湖并称庐江县五大湖。沙湖成了良田,人们在耕耘的时候,大多想不起这里曾是湖底。这一带的村民偏爱种藕,肥沃的圩田给他们增加了相当可观的收入。那盛夏荷花连片开放,让人看到了“黄陂夏莲”的影子。
沙湖村还在原地回味着曾经的辉煌。吴长庆故居仅存门楼五间,昔门前石狮和石鼓等散落沙湖村,北山楼只存在村里老人的记忆中。
令人欣喜的是,武壮公祠修缮一新对外开放,吴公祠即将修葺,位于沙湖村的吴长庆故居也已列入规划之中。前期工作已经开展。我们期待着早日修旧如旧,再现故居的原貌。
如今,一条柏油路在沙湖山脚下穿过,一条水泥岔路通向村中,沙湖村交通便捷了。故居门前的桂花树和院内的银杏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月牙塘还是那个月牙塘,天光云影共徘徊。如烟的往事,只有月牙塘知晓。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村民大多居住在两层小楼,有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衣食无忧;有的奔赴他乡,发财致富,过着幸福的小康生活。
登沙湖山,鸟瞰黄陂湖美景,眺望凤台山风光,瞅瞅错落有致的民居,瞧瞧阡陌纵横的沃野,想想吴老帅一家的传奇,尽情享受着人文地理风景名胜的饕餮大餐,真是一次次难得的精神上的洗礼。
凤台山和沙湖山近在咫尺,是沙湖的双眸,形同兄弟,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终于见到了凤台山。凤台山并不高,但平地拔起,颇有气势。初夏,山被绿色包裹,显得朝气蓬勃。山脚森林茂密,鸟声滴落,虫声托起,一首首曲子在幽深的林子里飘荡。我站在凤台山脚下,思绪飞到山巅,期冀与那些风雅人士深交,沾沾文气,不亦乐乎。
天光云影沙湖山,固然美不胜收;新沙湖新气象新格局,更加妙不可言。我预言,沙湖山吴长庆故居、与庐城城东的武壮公祠和城南的吴公祠必将成为环巢湖旅游线上的一颗颗璀璨明珠。
出品:庐江县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天光云影沙湖山!》